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 指标 |
1知识 |
1.1 掌握必备的政治、法律和德育知识。 |
1.1.1 通过《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系重要列讲话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或讲座学习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
1.2掌握必备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 |
1.2.1通过《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军事理论的技能和保家卫国的必备品质。 |
1.3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化学研究或化学品设计、开发、检验、生产等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
1.3.1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原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元素周期律;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鉴定、基本有机反应类型、重要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样品采集与制备、容量分析、重量分析 电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化学工程基础;化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等。 |
1.3.2实验技能知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物质的合成与分离等相关基本操作与方法;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表征技术;基本物理量与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规定仪器的使用。 |
1.3.3 通过开设化学前沿、化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了解化学知识体系和化学发展方向。 |
1.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科基础知识。 |
1.4.1学科基础知识:完成能够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物理学(实验)、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学科渗透的生命科学概论、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
1.5 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 |
1.5.1完成国家规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外国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的教学内容。 |
1.6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知识。 |
1.6.1通过专设“教师教育方向模块选修课程的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中学化学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
1.7具有职业认知和创新创业的初步知识。 |
1.7.1 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知识。 |
2能力 |
2.1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获取、处理和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信息。 |
2.1.1通过包括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能够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1)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应覆盖本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并达到实验教学的学时要求。 (2)工业和教育见习、实习: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必要的教育、生产实践环节。 (3)创新与创业训练: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毕业论文(设计):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
2.2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2.2.1通过学生的演讲比赛、讲座、各种社团等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和其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2.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2.3.1 通过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计算机模拟近代仪器、化工实验、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2.4 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2.4.1 通过假期调查、工业见习、科技下乡、毕业论文设计等学生实践活动。 |
2.5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
2.5.1通过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口语及老师礼仪训练》、《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的学习,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化学教学方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
2.6具有从事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
2.6.1通过《化学专业英语》、《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改革研究》等课程的学习,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
2.7 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职业能力 |
2.7.1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学习,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
3素质 |
3.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 |
3.1.1通过政治、法律等课程、班团活动及第二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 |
3.2.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身体素质。 |
3.2.1通过体育课、运动会和其他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
3.3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 |
3.3.1 通过开设的实验训练、工业见习、实习和教育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交流协调勇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
3.4 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教师素养和职业道德情操。 |
3.4.1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职业道德》《中小学管理学》和《教学反思》等课程的学习,具有良好的老师素养和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操。 |
3.5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
3.5.1通过大量的通识素养课程,如国学欣赏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社会调查、科研课题等的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3.6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民族自豪感、国家责任和使命意识。 |
3.6.1通过锅庄等民族舞蹈、民族政策讲座以及时事讲座等多种活动,增进民族大团结,具有民族自豪感、国家责任和使命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