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
指标
|
知识
| 语言学
| 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能理解语言符号的性质、特点;掌握语言诸要素(语音、语法、词义、文字)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系统地掌握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语言系统的演变规律。
| 1、熟知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密切联系,熟知记录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工具书。
2、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具有阅读古代汉语作品、理解古今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涉及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以及诗词格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3、掌握汉字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见字的分析方法,熟悉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知晓古典诗词的各种语法现象。
4、熟悉现代汉语的语音现象,掌握词汇学、语义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知晓辨析和解释词义的常用方法。
5、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熟知词性、短语和句子的类型,以及析句、造句、分辨句子正误的常用方法。
6、熟知选词炼句、修辞运用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知晓书面用语中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要求。
|
文学
| 知晓文学理论是以各类文学现象为讨论对象,以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理论为知识背景;熟知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类型、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熟知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知晓文学创作的原则、审美价值追求及作品构成和文学风格等内容;具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
| 1、熟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家、作品的特色与成就,每一时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各体文学嬗变的内在规律。
2、了解文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反映着每一时代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理想;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它表达人们在现实中的痛苦与欢乐,体现了人性自由发展的需要与现存社会规制的冲突,成为人们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中国文学史被理解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以审美原则为指导,通过现代眼光审察、阐释古代文学的发展是怎样体现着先人情感生活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4、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全面地掌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知识,逐渐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参考书目,促进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事文学类学术研究的规则与途径,接触和了解文学发展的学术前沿状况。
5、熟知中外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前代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的传承,能形成“史”的意识与框架。
6、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建构过程及研究范围,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熟悉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的历史过程及特点,系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掌握评析文学作品的原则和方法,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及基本研究方法。
7、熟知从古代至20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知晓外国文学中丰富复杂的精神现象,包括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
|
写作学
| 熟知写作理论知识以及阅读、评论、鉴赏文章的方法;掌握常见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文学性文体的特点和基本创作方法;增强写作的社会应用意识。
| 1、了解写作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掌握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2、了解中国现代写作学领域各类文体的成功案例。
3、了解写作及其规律,写作与人生、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4、掌握储材的概念、储材的途径(观察感受、调查采访、博览精读、广闻博见)和储材的方式(观察记录、生活札记、调查和采访笔记、读书笔记、报刊剪辑、资料卡片)。
5、知晓文章主题的含义、地位以及与材料、结构、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6、知晓文章思路与结构的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7、知晓常见应用文的规范要求。
|
语文教育学
| 熟知语文教育的历史、现状及语文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教改观念;具备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常识。
| 1、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涵义、性质,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
2、熟悉语文教材的功能及其构成要素,了解教材编写的原则。
3、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和意义,熟知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准确掌握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涵义。
4、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掌握正确的语文课程评价方法。
5、理解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掌握阅读能力提升的新方法。
6、了解作文教学的作用,熟知作文教学的要求。
7、熟知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掌握口语交际的特点及口语教学的方法。
8、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9、 熟知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知晓语文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
能力
| 语言学
| 能根据语言符号的性质、特点以及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义、文字、修辞)阐释各类日常语言现象;能熟练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语法问题。
| 1、具有阅读古代汉语作品、阐释古今汉语中常见语言现象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古代、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以及诗词格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2、能根据汉字的基本特点及其理论知识正确地进行词义辨析及语法分析。
3、能正确辨析日常用语中的词性、短语和句子的类型,具备析句、造句、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
4、能熟练运用选词炼句、修辞运用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指导中小学学生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地进行书面表达。
5、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
文学
| 能以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学现象为探讨对象,以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理论为知识背景,解决文学文本、文学类型、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具有较高的评析中外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
| 1、能根据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探讨文学本质、文学创作原则、审美价值追求、作品构成、文学风格以及接受美学等文学现象。
2、掌握中外古今文学作品鉴赏的原则和方法,具备审察、阐释中外古今文学各种演变现象的能力,能正确回答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问题。
3、能以文本为中心,抓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科学而灵活地处理作家与作品、文与史、史与论的关系。
4、在熟知中外古今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的基础上能进行比较深入的文艺批评。
5、教师开列必读作品目录,规定研读的参考书,学生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并适时进行读书报告。
|
写作学
| 能够运用写作理论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风端正并具有创造性的文章。
| 1、掌握获得材料的途径,能恰切运用“物-意-文”转化规律来进行语言表达。
2、能把握中心的提炼、主题的确立与其它写作要素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谋篇布局。
3、能根据文章的线索编写提纲。
4、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5、掌握象征、意识流、蒙太奇、荒诞的含义、作用、特征、使用方法。
6、掌握多种表达技巧并能熟练运用,能锤炼语言的字、词、句。
7、能对文章进行修改与润饰。
|
语文教育学
| 能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切实进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 1、熟练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具备较强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熟悉中小学语文教材,具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2、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常用教法,具有较强的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能力。
3、掌握作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常用教法,具备作文教学课堂设计和训练的能力。
4、掌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教法,具备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课堂设计的能力。
5、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的内容、要求和教法,具备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设计能力,能运用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6、能充分借鉴中小学语文典型案例,形成具有自我教学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
7、初步具备开展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熟练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活动。
8、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普通高校计算机能力测试(一级及以上)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考试(一级及以上)。
|
素质
|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并学好祖国语言,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具有良好的语感和进行语言文字处理的职业素养。
能将人文关怀的思想与科学实证的方法相结合,能对文学作当代性的思考,以现代人文精神发掘中外文艺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熟悉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乐意为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等尽责尽力。
| 1、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现象、文学现象探索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演变历程,进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学生中国文学修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审美趣味。
4、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建立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促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组织学生排演中外古今文学经典剧作,朗诵文学经典篇目,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
6、加强对学生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的写作指导,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能将人文关怀的思想与科学实证的方法相结合。
7、能面向世界、面向新时代、面向未来,以开放的心态,在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8、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养成以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学能力的习惯,确立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9、能正确理解及运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