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动态 首页 > 校内动态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

发布日期:2018-10-18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

指标

知识

1.1 掌握必备的政治、法律和德育知识。

1.1.1 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树立献身党的教育事业的意识,德才全面发展。

1.2掌握必备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

1.2.1通过《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等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军事理论、技能,强化保家卫国意识。

1.3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掌握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1.3.1学习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自然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与分异性的特点,规律以及发展趋势、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全球变化等热点问题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规律、城市化问题研究、文化景观、旅游活动研究、GIS理论、空间数据操作与实现、GIS分析方法等。

1.3.2掌握实验技能知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分析、归纳、整理相关地理数据、实验和数学方法模拟地理现象变化;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会使用GIS、RS等相关软件。

1.3.3学习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规律、特征、全球变化、人地关系、城市化等热点问题,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校内外教师免费专业性讲座等途径,了解地理学前沿及热点问题研究概况。

1.4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发展。

1.4.1通识性知识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外国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和艺术等内容。

1.5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同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掌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

1.5.1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数学有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等基础知识。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知识及其实验技术。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师教育类基础知识。

1.6具有职业认知和创新创业的初步知识。

1.6.1 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学习,具备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知识。

1.7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7.1通过学习《大学体育》系列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并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等锻炼,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要求。

能力

2.1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

2.1.1专业综合野外实习活动、综合实验、毕业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各核心专业课学习锻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效融入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积极解决实际问题。

2.2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

2.2.1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考查、教师口语、普通话等课程学习,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与社交能力。

2.3掌握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2.3.1通过专业综合野外实习活动以及课程综合实习训练掌握地理学基本的野外实验实习标准;通过学习地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GIS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学科知识来掌握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技能。

2.4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能胜任野外考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团队合作。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2.4.1通过包括课程实验、野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活动,满足地理学的基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需要。

(1)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地球及其宇宙环境、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等知识。

(2)课程实验:实验教学内容应覆盖本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并达到实验教学的学时要求。

(3)通过《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综合实验(创新实验)、野外实习有效培养学生地理环境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研究能力;加强地理学野外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野外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4)教育见习、实习: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必要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

(5)创新与创业训练:地理学创新实验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6)毕业论文(设计):制定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2.5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2.5.1通过学习掌握中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培养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及其趋势,明确理解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体系,掌握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地理教学和组织开展地理活动课程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教师口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一般口语交际与教师职业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2.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6.1学习掌握检索方法及技巧,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2.7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的要求。

2.7.1通过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系列课程通过CET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

2.8普通话水平至少达到二级乙等,书写考试优良,口语表达、写作能力突出。

2.8.1通过学习《教师口语》、《普通话》等课程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过级;了解常用应用文的基本常识,培养可以较熟练撰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

2.9 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2.9.1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认知见习》、《班主任工作实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学习,提高职业规划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素质

3.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情操、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3.1.1学习思政理论课程等公共课,正确认识国情、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自我修养能力,全面了解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好未来更好地教书育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准备,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2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视野和较高的人文、艺术、科学素养。

3.2.1通过学习通识素养课程,如《国学欣赏》、《音乐鉴赏》、特色文化传承(藏羌锅庄)(藏羌排舞)等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社会调查、科研课题等的参与学习,培养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艺术技术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科学技术活动的条件和社会意义。

3.3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素养,适应社会发展。

3.3.1. 通过开设的实验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交流协调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3.4具有高度的地理素养、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3.4.1通过学习通识素养、专业课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社会调查、科研课题等的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5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民族自豪感、国家责任和使命意识。

3.5.1通过锅庄等民族舞蹈、民族政策讲座以及时事讲座等多种活动,增进民族大团结,具有民族自豪感、国家责任和使命意识。

3.6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3.6.1通过《教育心理学》综合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体育》、军事技能等训练,使学生达到国家系列标准要求。